基本原理

1.造就成功的是持久的日常習慣,而不是千載難逢的機會

2.別太在意目標(結果),專注於系統(過程),有良好運作的系統才能持續進步

3.改變身份認同:把重點放在你希望成為怎樣的人(習慣與身分認同可相互加成,是良好的循環)

例如:我要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→我個每天都會運動的健康的人

4.建立好習慣:讓提示顯而易見(提示),讓習慣有吸引力(渴望),讓行動輕而易舉(回應),讓獎賞令人滿足(獎賞),若要除去惡習則相反

本書的四大章節便以此四部分為主幹

 

一、讓提示顯而易見

1.在建立新習慣以前,必須先掌握現有的習慣(好and壞)

2.指差確認:唸出要做什麼、不要做什麼,這麼做的功效、後果是什麼。

3.以具體的行動計畫取代模糊概念:我會於[時間],在[地點],進行[行為]

4.習慣堆疊:把要做的事情與想做的事情綁在一起,做完[要做的事]才能[想做的事]

5.針對要培養的習慣,在環境中創造明顯的視覺提示(惡習則相反)

如:睡前要看書,就把書放在床頭旁

6.將空間分割,使每個區塊與對應的情境連結,使習慣之間有明顯的區隔,以免在同一個空間同時做多件事,造成分心

 

二、讓習慣有吸引力

1.多巴胺回饋迴路:接受獎賞與預期獎賞皆會刺激,尤其"想要""渴望"占大腦獎賞神經迴路的一大部分。

2.誘惑捆綁:把想要做的事需要做的事綁在一起做

3.歸屬感:加入一個族群,這個族群中,你想要的行為是常態or你與這個族群有共同點,以共有身份強化個人身份

4.思考轉換:我必須...(負擔)→我可以...,就能...(機會)

5.動機儀式:做完想要的習慣,就做喜歡的事情,創造做完習慣會有好結果的感覺

(把習慣與好心情連結在一起)

 

三、讓行動輕而易舉

1.重要的是立即實行而非做到完美

2.習慣的形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(多次重複會強化腦內神經元連結,使行為自動化)

3.最小努力原則:創造出讓(正確/錯誤)行為(容易/難以)執行的環境

4.兩分鐘法則:找出每個習慣中最小、最容易的一部分,做為起頭並去完成。

例如:跑五公里很難,但穿上跑鞋很簡單

5.在培養習慣起初,可以在費力之前停止,見好就收(降低阻力,循序漸進)

6.承諾機制:用當下選擇來控制未來行為,讓不去做那件事變得困難(增加阻力)

例如:報名某課程並提前付款

 

四、讓獎賞令人滿足

1.人們易因立即的獎賞或懲罰而影響習慣:為好習慣增加立即獎賞,為壞習慣增加立即懲罰

2.追蹤、測量:創造習慣的視覺提示

例如:以物件(迴紋針等)來計數,或習慣檢核表

註:但別把測量當作首要目標

3.習慣中斷因意外中斷不要緊,不要錯過兩次

4.壞習慣:讓後果令人不滿

(1)習慣契約:寫下承諾(簽名,使其更為正式),違背承諾,就要....

(2)問責夥伴:在夥伴的監督下,更容易培養或改掉習慣(不想讓朋友或家人看不起)

 

進階策略:從A到A+

1.基因決定你的傾向、性格,但不會決定你的命運

2.應該要配合性格而決定你需要的習慣,而不是做最受歡迎的習慣

3.找到自己的賽道:自己做什麼事時比別人更沉浸、更有效率、更自然?

4.當你無法以更好獲勝,可以憑藉不同勝出(打造屬於自己的新賽道)

5.金髮女孩原則:執行難度恰到好處(或稍難)的任務,是維持動力的良方

6.專業與業餘的差異在於是否能堅守既定行程

7.若要精通一項技能,除了習慣,還要刻意練習,適時提高習慣的標準,不要踏入自滿的陷阱

8.不要讓單一面向的身分決定你是誰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原子習慣 心得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簡成軒 的頭像
    簡成軒

    物理貓的生活記錄

    簡成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